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圖為紀念大會開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合軍樂團在排練。 中新社記者 趙文宇 攝
講述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遭遇的《松花江上》,對許多臺灣人來說并不陌生: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中,一眾知識分子在酒家齊唱“九一八、九一八”;在如今一些紀念臺灣光復的活動上,仍有表演者帶領來賓合唱“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從東北到臺北,創(chuàng)作于1936年的《松花江上》在兩岸傳唱逾八十載。共御外侮守家園,深深嵌入兩岸同胞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記憶。3日的臺北,一場有關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的紀念活動在中山堂外廣場舉行——80年前的10月25日,中國軍隊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受日軍降書,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的時代就此終結(jié)。
2025年是臺灣光復80周年,各界人士3日來到中山堂外的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敬獻鮮花。碑文寫道:整體估計,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日本投降,中國有二千萬人以上死傷……抗戰(zhàn)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堅苦卓絕、抵御外侮的偉大精神。
同樣是侯孝賢的電影《好男好女》中,臺灣抗日志士蕭道應、鐘浩東等人九死一生回到大陸參加抗戰(zhàn)的劇情,令兩岸觀眾動容。“我父母那一輩有強烈的祖國意識,對《松花江上》《長城謠》等抗戰(zhàn)歌曲再熟悉不過。”出席當天紀念活動的蕭道應之子蕭開平接受采訪時表示,抗日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大陸同胞也從未忘記臺灣光復的來之不易。
“紀念抗戰(zhàn)是所有中國人民的責任,不分海峽兩岸。”臺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在臺北的活動上說,很高興今天的島內(nèi)還有這么多人愿意紀念抗戰(zhàn)勝利。未來,希望兩岸有識之士能坐在一起,討論如何把這段歷史記憶傳承下去。
與此同時,有關臺灣嘉賓來京參加紀念大會的消息持續(xù)在社交媒體引發(fā)關注。大陸網(wǎng)友熱情歡迎臺灣朋友到來,表示要給堂堂正正、秉持大義的島內(nèi)嘉賓“多一些掌聲”。還有網(wǎng)友留言,“(臺灣嘉賓)能夠挺身而出承擔歷史責任,難能可貴。”
“我今天能來到祖輩曾拋頭顱灑熱血、保家衛(wèi)國的地方,仿佛讓我和祖輩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當天在京參加紀念大會的臺灣青年邱慶齡說,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是屬于全體中華民族的光榮時刻。“我也更堅信,臺灣的命運始終與中華民族命運緊密相連。”
北京大學臺生、臺灣自媒體博主楊大譽的爺爺也是抗戰(zhàn)老兵。“爺爺曾在云南參軍,我小時候也聽他唱過《松花江上》。”3日上午,當歌聲再次響起,楊大譽仿佛看到,80多年前,從東北雪原到寶島叢林,中華大地的每一處戰(zhàn)火中,都有將士們以血肉之軀挺起的民族脊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