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上王村修復后的古戲臺。仙居縣委宣傳部 供圖
戰斗:小縣城不曾陷落
縱觀中國抗戰史,仙居軍民和日軍的小規模戰斗顯得非常不起眼,但這樣一座小縣城為何成為未曾淪陷之地?
仙居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方炳乾對這段歷史進行過較為全面的整理,并結合了當時的時代背景:1940年2月,中共仙居縣委剛成立不久,依據當時的抗戰形勢,戰火蔓延至仙居僅是時間問題。
“上王劇團應運而生,成為當地抗日救亡宣傳的一股重要力量?!狈奖硎?,劇團成員多是當地崇文小學的師生,所以戲劇排練場所就選在學堂內院的一座古戲臺。
這座古戲臺,既是上王劇團成員的排練地,又是當地抗戰宣傳的主陣地。在各地演出期間,劇團成員利用一切時間,發動優秀青年、教師力量,在各地學校附近辦夜校、教文化、講時事,還組織學生畫墻報、出板報,通過文藝力量凝聚當地軍民合力。
1941年,日本軍機兩次轟炸仙居縣城,其切斷補給線路、開展軍事恐嚇的意圖昭然若揭,上王劇團也因此被迫解散。
然而,上王劇團先前的抗日動員起到了作用。日軍“黑云壓城”不僅沒有引起民眾恐慌,反而讓當地軍民同仇敵愾,對日軍侵略行為進行了頑強抵抗。
關于這場戰斗,仙居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馮建勝進行了一定考究。仙居軍民利用當地“四面環山、形如口袋、易守難攻”的地形優勢開展斗爭,最終迫使日軍戰略性放棄對仙居的侵略意圖。
隨后,日軍撲向仙居周邊的臨海、黃巖、天臺等地,各地相繼淪陷。仙居成為浙江沒有淪陷的十二個縣之一,為后續戰斗留下了一塊戰略飛地。
后人:文藝戰線連烽火
雖然上王村古戲臺的歷史淵源已經無準確考據,但在上王劇團后人眼中,古戲臺作為“抗戰戲臺”的故事仍要從1940年說起。
這一年,上王劇團誕生。同年,一名男嬰呱呱墜地,他是如今85歲的王堯棟——上王劇團男演員王克榜之子。
“如果上王劇團還在的話,應該與我同齡。”王堯棟自認他與劇團間有著別樣的聯系,但他9歲那年,父親就與世長辭,他未從父親口中得知上王劇團的只言片語。
后來,王堯棟從上王劇團建設者郭載美口中獲悉,劇團解散后沒有重組,惟有上王村的“抗戰戲臺”留存至今。
“其實,上王劇團科班出身的演員只有兩名?!睋鯃驐澽D述,上王劇團成立之初,一邊面對師生隊伍拉起的“草臺班子”,一邊面臨抗日救亡宣傳的迫在眉睫。
萬事開頭難,上王劇團急需一出好戲徹底打開局面。排練兩個月后,上王劇團首秀——《巾幗英雄》就獲得當地百姓的熱烈反響。
往后,上王劇團四處奔走演出?!渡胶討佟贰哆€我河山》《愛國子女》等時裝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等古裝戲,均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演繹出來,大大激發了仙居當地軍民的愛國熱情。
戲詞中有英雄兒女故事;劇情中有日本侵華惡行;音律中有山河破碎苦楚……臺上演繹臺下動容,這些情景都被臺上14歲的“小演員”王寶琪看在眼里。
時至今日,王寶琪的外孫女泮慧春回憶稱,2023年外婆去世前,還記得當年的“抗戰戲臺”,以及登臺演繹的唱段。
臺步、云手、水袖……外婆的唱詞身段、音容笑貌,讓從小在外婆身邊長大的泮慧春視若珍寶,亦成為仙居“抗戰戲臺”激蕩起的一段歷史回響。
“這座清代古戲臺,在2015年重新修繕后,已經是我們村文旅融合的重要陣地。在這里,我們每年要開展十幾場戲曲活動?!鄙贤醮逑嚓P負責人表示,目前,“抗戰戲臺”已修繕還原古風古貌,為鄉村振興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也成為抗戰烽火歲月的歷史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