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臺縣人民醫院院長向興余展示該縣縣域醫共體數據情況。(資料圖)楊艷敏 攝
“我們通過機制改革推動資源下沉、數字治理強化協同效率、利益共享激發多方合力,為縣域醫共體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系統化路徑。”高臺縣人民醫院院長向興余介紹說,智能審核與臨床輔助決策系統顯著提升了診療精準度與監管效能。
高臺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栗世建表示,該縣建立了“2+12+118”醫共體融合型管理體系,組建了兩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由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分別牽頭6個鎮衛生院和118家村衛生室,形成了縣鎮村一體發展的新格局。
“我們著眼‘強縣級’,提升牽頭醫院綜合能力,與省內外三級醫院簽訂醫聯體協議,成立專科聯盟136個。”栗世建說,2023年以來,建成省市縣級重點專科15個,開展新技術、新療法47項。
資金投入方面,高臺縣先后投資1.13億元實施縣域醫學中心、重癥救治能力提升等衛生健康項目11個。2024年,又列支一般債券資金2131萬元改造提升5個鎮級衛生院,持續改善醫療衛生條件。
栗世建認為,醫共體“沉”出了民生溫度,健康夢“托”起了百姓幸福新高度。18名業務骨干奔赴成員單位,開展18場學術講座,將縣級醫院的優質服務延伸至基層。
“醫療機構對口幫扶”與“萬名醫護下基層”行動,成功邀請6家三甲醫院的24名醫療專家對口支援縣級公立醫院。由39名縣鎮級醫師組成的2個醫療幫扶團隊、13個巡回醫療隊深入鄉村坐診巡診,讓基層民眾在家門口就能掛上“專家號”。
技術下沉方面,下沉專家協助成員單位建成共建科室7個,填補4項技術空白;累計開展門診診療1150人次、義診48場次、培訓402人次、帶教查房315次、服務群眾15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高臺縣引入智能系統助診,為基層成員單位配備CDSS(臨床決策支持系統),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決策支持。
服務下沉方面,高臺縣在12個人口居住集中且村醫服務能力薄弱的村設立衛生院延伸服務點,派駐主治以上醫師長期坐診,為民眾提供靜脈輸液、霧化吸入、心電監護等基礎診療項目。
每逢專家坐診日,高血壓患者趙立保總會和許多病友一樣,早早來到家門口的黑泉鎮衛生院。他坦言:“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專家診療服務,既放心又開心!”
此外,該縣持續完善家庭醫生簽約付費政策、優化服務模式,組建縣、鎮、村三級協同,臨床與公衛共同參與的44支家庭醫生團隊。
截至目前,高臺縣人民醫院質控鄉鎮衛生院病歷400余份,點評處方3000余張,有力推進醫療服務同質化。精細化的管理舉措,讓醫療衛生服務更貼心、更高效。
隨著醫共體建設深入推進,高臺縣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建設已實現100%覆蓋,均能開展針刺、拔罐、灸類、推拿等6類10項技術。民眾滿意度達90%以上,真正實現了“醫共體‘沉’出民生溫度,健康夢‘托’起幸福高度”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