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看中國|“金瓜子”變成“金鑰匙”!戈壁灘書寫現代農業“金色答卷”
央廣網阿拉善8月27日消息(記者劉一晨)初秋時節,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勒圖鎮巴潤霍德嘎查的1.3萬畝葵花迎來豐收。田間地頭,農戶們正忙碌地收割、插盤、晾曬,一片喜人景象。沉甸甸的葵花盤壓彎枝頭,顆粒飽滿、色澤金黃,不僅映襯出豐收的喜悅,更照亮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色之路”。
在這片萬畝連片種植區,種植戶王多寶正帶領工人切割葵盤、插桿晾曬。“今年天氣好,葵花長勢特別旺,籽粒又大又亮,產量肯定差不了。”盡管汗水浸濕衣衫,喜悅卻洋溢在他的臉龐。
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勒圖鎮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條件適宜,為葵花生長提供了天然優勢。近年來,該鎮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動葵花種植走向規模化、標準化和綠色化。更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全鎮葵花產業已實現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作業。
“機械化收割、脫粒、清選一氣呵成,效率比傳統人工提高了十幾倍,”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勒圖鎮農牧業綜合服務保障中心副高級農藝師裴鋒介紹,“這不僅大幅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更能準確把握最佳收獲期,確保葵花籽的飽滿度和品質。”他還指出,葵花盤脫粒后的碎渣可作為優質飼料,還可還田改良土壤,實現“變廢為寶”,節約肥料成本,形成綠色循環農業模式。
豐收的喜悅不僅來自產量的提升,更體現在實實在在的農民增收上。葵花采收期間,脫粒機、運輸車輛在田間穿梭不停,吸引了周邊大量勞動力參與收割、晾曬、裝運等環節,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僅巴潤霍德嘎查的葵花種植產業,就帶動周邊3萬余名群眾實現季節性就業,人均增收超過5000元。
阿拉善左旗溫都爾勒圖鎮黨委書記王海龍表示:“近年來,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全力推進節水基礎設施建設,將葵花、中藥材等高效節水經濟作物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如今,金燦燦的葵花不僅承載著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更成為溫都爾勒圖鎮以節水為突破口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從壯觀的金色花海到農民鼓起的錢袋子,從小小葵花盤到現代化農業產業鏈,這片土地正在書寫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相融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