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變暖 如何“遙控”中國氣候?
2025年盛夏,成都連續多日氣溫突破38℃,城市“熱浪滾滾”。而遠在數千公里的北極圈,也被熱浪席卷——挪威、芬蘭等多地氣溫長時間突破30℃。
2025年7月北極海冰平均面積為766萬平方公里,為近47年有衛星資料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第四低,只比2020年創下的最低紀錄高出37萬平方公里。截至8月初,北海航線幾乎沒有冰,北極海冰在加速崩塌。
“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夏季北極圈已不再是‘冰箱冷藏模式’。”國家氣候中心二級研究員周兵8月22日如是說。看似遙遠的北極,正以人體可感的變化,影響著我國的四季氣候。
隨著全球變暖極地不再“極寒”
今年7月下旬至8月初,北極圈內迎來一場罕見的持久熱浪。據監測,自7月21日至8月3日,北極圈內多地連續14天出現異常高溫,為1961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芬蘭氣象部門連續三周觀測到30℃以上的高溫;瑞典哈帕蘭達的一個氣象站連續14天記錄到25℃以上的氣溫……與此同時,格陵蘭島塞爾米利克峽灣一座高達近30米、綿延數百米的巨型冰山轟然倒塌,冰體碎裂聲在峽灣久久回蕩。
“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夏季北極圈早就不再是‘冰箱冷藏模式’,氣溫變得更加適合地球人避暑。”周兵說。
中國部分地區今夏氣溫創新高
2025年7月,我國部分地區出現持續高溫。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全國7月平均氣溫達23.6℃,較常年同期偏高1.5℃,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全國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5℃至2℃,華北南部、華東北部、華中中北部及黑龍江東部、吉林東部、陜西南部、四川東部、重慶西部和北部、新疆東部和北部等地偏高2℃至4℃。
遼寧、吉林、河南、山東、陜西、湖北、新疆等9省區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黑龍江、河北、天津、四川、青海等5省市為歷史次高。高溫疊加強對流天氣,多地出現暴雨、雷暴大風等極端天氣過程。
北極變暖如何“遙控”中國氣候?
今年7月,我國高溫、暴雨、強對流等極端天氣頻繁。“北極變暖對中國四季氣候影響是直接的。”周兵分析指出,“北極海冰范圍減退會對我國春夏季降水、西太平洋臺風活動、冬季冷高壓系統和極端低溫事件、我國南方凍雨發生頻數等有顯著影響;北半球增溫會顯著加強南半球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進而加強影響我國季風的越赤道氣流。”
而全球變暖在極地升溫速率比其他地區更大,北極地區增溫速率是全球平均的2至3倍,因此,稱之為北極放大效應。“假若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北極地區可能會升高2至3攝氏度,甚至更多,南極也存在類似情況。”周兵說。
守護極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周兵曾于2017年參與中國海洋大學組織的北歐科考試驗,目睹格陵蘭海冰隨洋流飄蕩,“融化的極冰就在科考船邊經過。”周兵說,“我們必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是根本出路。同時,加強極地基礎設施防融、保護脆弱生態系統、支持原住民社區適應變化,并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合作。”
北極冰川在崩塌,極地溫度在攀升,而中國的夏天正變得越來越“燙”。
極地不再遙遠,氣候危機就在身邊。每一次節能減排、每一份氣候關注,都是為地球未來的“降溫”努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實習生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