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華在工作室細心雕刻。田明 攝
推開工作室木門,最先撞入眼簾的,是立在角落的根雕“盛世清蓮”:虬結的根須順著天然紋理舒展,花瓣邊緣泛著溫潤的光澤,連蓮蕊的細小紋路都清晰可辨。“這是6年前和徒弟一起做的,光清理根部泥土就花了7天,生怕碰斷一絲天然根須。”劉明華指尖撫過蓮瓣,語氣里滿是珍視。“從塑形到上漆、拋光,前前后后耗了45天,2022年在咸寧市工藝美術館展出時,好多人圍著看根須的走向呢。”劉明華說。
穿過工作區,里間的“展品大廳”更像個小型木雕博物館:半人高的“舞獅戲球”里,獅子的鬃毛根根分明;巴掌大的“年年有余”上,魚鱗的紋路細得能看清走向;還有“五福臨門”“一路蓮升”……每拿起一件作品,劉明華都能說出背后的故事:“這件‘仙女散花’的木料有個樹結,我把它雕成了花籃的提手,反倒成了亮點。”
談及與木雕的緣分,劉明華的思緒飄回幾十年前。“小時候就愛蹲在老木匠家門口看,后來成了戲班子里的演員,穿的戲服、用的道具上,那些龍鳳、花鳥紋樣總讓我著迷。”他說,早年跑戲臺時,只要看到精美的木雕裝飾,就會湊上去摸一摸、記一記。
48歲那年,劉明華放下戲服,拿起刻刀,一頭扎進木雕世界。為了不“閉門造車”,他常背著半成品去外地交流,哪怕坐十幾個小時火車也不覺得累。2019年湖北省民間工藝技能大賽上,他帶著根雕作品參賽,看到其他匠人對細節的打磨,更堅定了“沉心鉆研”的想法。“那次拿了銅獎,不是最亮眼的,但我知道自己差在哪了。”回來后,他對著一塊廢木料練了三個月,直到能雕出帶光澤的“指甲蓋”才罷休。
木雕這門手藝,最考驗“熬”。這些年,慕名來拜師的人不少,但能熬過“三年磨基礎”的,至今只有兩人。“第一天我就跟徒弟說,先練三個月握刀,再學畫紋樣,急著雕成品的,走不長遠。”劉明華說。
“做木雕和做人一樣,得順著‘性子’來。”66歲的劉明華,手上有常年握刀留下的厚繭,指關節有些變形,卻仍保持著每天8小時的工作習慣。“不求作品多驚艷,只求每一刀都對得起手里的木頭,對得起心里的踏實。”夕陽透過窗戶,落在“喜上梅梢”的梅枝上,劉明華又拿起刻刀,刀尖在木頭上輕輕一點,一朵含苞的梅花,正慢慢顯露出輪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