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居全國城市之首 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提速
在國家自然博物館進行跨學科觀展體驗、在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沉浸于兩千年前的西漢……作為擁有得天獨厚博物館資源的古都,北京正在加速建設“博物館之城”。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巡禮”主題采訪活動中獲悉,國家自然博物館、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等相繼推出特展,以滿足暑期親子、研學客流對于多元文化展覽的需求,甚至部分展覽的觀展人數已超過預期。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白崇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共有246家備案博物館和56家類博物館,數量居全國城市之首。隨著博物館數量的不斷增長、類型逐漸豐富,北京的文化氛圍愈發濃厚,為建設“博物館之城”奠定了基礎。
擁有246家備案博物館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的數量不斷增多,類型陸續豐富,北京正在加速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
今年暑假期間,國家自然博物館迎來了大量的親子游客。國家自然博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萬士林介紹,自2023年起,國家自然博物館升級了“博物館之夜”的相關活動,為了更好地滿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博物館之夜”的活動時間由原本的一周延長至一個月,同時博物館也把相應的科普活動做了凝練和提升。截至8月15日,今年暑期的“博物館之夜”活動已經結束,接待量為4.3萬余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000余人。
“近年來,博物館之城的頂層設計在不斷完善?!卑壮绫硎?,2024年1月,《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4—2035年)》正式印發,提出博物館之城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博物館文化供給能力持續增強、館城融合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博物館專業能力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的發展目標,并細化任務、劃分階段,為加強博物館體系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
博物館是北京的優勢資源。白崇還說道,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截至目前,北京共有246家備案博物館和56家類博物館,數量居全國城市之首。近年來,北京一些大型博物館相繼開放,例如,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2023年建成開放,成為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標志性建筑之一;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在改擴建后于今年5月重新開放;同時,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也于今年6月正式面向公眾開放。目前,中國長城博物館正在改擴建中,預計近年開放。北京博物館的體系布局在不斷地進行完善。
聚焦剛剛重新開放的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館長楊志國介紹,暑假期間,平日客流每天在700—800人,周末客流在2500人左右,客群以親子家庭和研學團隊為主。
主題展覽將持續上新
為滿足市民游客多元化的觀展需求,北京各大博物館相繼推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展覽。
楊志國介紹到,目前,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推出了馬王堆生活藝術特展,展覽分為四大主題,展示西漢時期的生活藝術,特展將持續至8月底。隨后,博物館將會更新展覽,展出來自漢陽陵的眾多文物。展望明年,博物館計劃推出數個漢代主題展覽,豐富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
同樣,國家自然博物館也在不斷推陳出新。萬士林表示,目前,博物館正在展出“時空和鳴——解密達·芬奇的藝術科技與自然韻律”特展,以自然科學為出發點,結合達·芬奇的藝術與科技成果進行展出。整體來看,該展覽自6月5日開幕以來,廣受市民游客的歡迎。博物館最初預計在5個月的展期內接待觀眾約15萬人次,但截至目前,實際參觀人數已突破15萬人次,遠超預期。
白崇介紹,2024年北京博物館推出展覽2000余個,舉辦線上線下活動近5萬場,接待觀眾超過1億人次。博物館的社會功能與社會效益正日益凸顯,在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豐富社會精神文化層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國家自然博物館也在立足現在,同時著眼新館的需要?!闭劶拔磥淼恼w規劃,萬士林進一步表示,國家自然博物館要把新館建設成為南中軸地區博物館群的地標性建筑,從展覽的內容、策劃、科普活動等方面來豐富文化地標的內涵。國家自然博物館正在構建差異化、體系化的新館的自然科學、科普教育等課程體系。從藏品資源來看,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的貯備藏品已經達到43.5萬件,預計在今年底達到46萬件,每年基本以3萬件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希望新館在2029年開放時,藏品能夠達到60萬件。
白崇還說道,伴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深入推進,公共服務效能顯著提升,社會關注度不斷提高,博物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持續顯現,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已經成為北京市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北京商報記者 吳其蕓/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