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6日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近日在北京發布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中國現代噪聲治理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等十個項目入選,反映出中國生態環境科技領域前沿發展動態,并在引領生態環境領域技術創新、鼓勵生態環境科學研究、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分別是:湖泊氮磷截留效應及其內循環影響機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技術與管理體系及應用研究、大氣氣溶膠光學組分定量遙感及其環境氣候效應研究、中國生態系統管理對“碳中和”的貢獻、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協同固碳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設計與評估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鋼鐵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西北地區氣候暖濕化增強東擴及其重要環境影響、中國現代噪聲治理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與技術。
其中,“中國生態系統管理對‘碳中和’的貢獻”項目,科研團隊首次建立中國“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的核算框架,評估了包括保護、恢復和管理森林、草地、濕地和農田生態系統的16條路徑的氣候變化減緩潛力。
“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協同固碳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針對性研發出源頭阻控協同生態固碳自然修復新技術,開辟農用地重金屬脫毒與固碳減排的精準治理新途徑,創建產業化、工程化、標準化工程應用體系,為中國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源頭控制-農用地土壤治理-固碳減排一體化解決方案。
“中國現代噪聲治理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項目,技術團隊首次全面系統研究新形勢下中國噪聲治理的總體思路和方法,構建中國現代噪聲治理體系并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對推動解決民眾急難愁盼的噪聲問題、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與技術”項目,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解決了國際上赤潮治理長期存在二次污染、效率低、用量大、不能大規模應用的技術難題。項目成果在中國近海大規模應用,產生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在發布會上致辭指出,十大進展遴選工作是促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能夠充分展示生態環境領域最新最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他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堅持戰略定位,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生態環境科技前沿和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遴選前瞻性、原創性成果;二是突出創新導向,與重大問題難題研判緊密結合,引領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的原創性科技攻關;三是注重交叉融合,重視跨學科交叉領域研究成果遴選推介,促進生態環境相近和相關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駐華代表涂瑞和致辭表示,這十大進展涉及生態環境領域的方方面面,代表了中國生態環境科技領域前沿的發展動態,將為中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UNEP期待科學家和企業界帶來更多的創新性科技成果,既大力支持中國自身的減污降碳、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態系統穩定和生物多樣性,同時與國際同行加強合作與交流,惠及周邊國家,為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科技的智慧和力量。
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是由中國兩院院士、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成員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薦,由15位院士組成評委會評議投票產生。十大進展自2019年度首次發布以來,已連續第四年開展遴選發布活動。
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是在中國科協指導下,由環境、生態、氣象、地理、農、林、土壤、地質、海洋、水利、可再生能源11家全國學會,聯合生態環境領域知名企業、學術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共同發起成立的協同創新組織。該聯合體2018年成立以來,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探索機制創新,促進科技經濟融合,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生態文明做出積極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