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納3000的價格—桑塔納3000價格及圖片
汽車圈有這么一個傳言,那就是大眾桑塔納在剛剛引入到國內的時候,定價是18萬,這個價格是上汽建議的,原本大眾汽車建議的零售價是8萬元,但是在上汽的建議下才改成了18萬元,傳得有鼻子有眼的,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18萬元在80年代是什么概念?當時的米價0.14元,肉價0.95元,國家工作人員月工資20元左右,北京當時一套四合院是5000塊錢。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權威學術研究報告表示,30年前的一萬元相當于現在的255萬。也就是說18萬元至少相當于現在的幾千萬元。為什么桑塔納會賣到如此的天價,難道真的是中方提價的嗎?
1、成本確實高
很多人覺得桑塔納就是個緊湊級車,實際上,那時候的桑塔納是B級車,是帕薩特的衍生車型,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才正式在全球市場統一使用帕薩特這個名字,而桑塔納其實是帕薩特B2的衍生車型。
那時候的桑塔納是以進口零部件組裝的形式生產的, 1982年,上海拖拉機廠(上汽的前身)開始以CKD(直接進口整車零部件到國內組裝)方式生產桑塔納車型。1983年,中國第一臺組裝桑塔納下線。由于零部件全進口,再加上全手工安裝,工作效率低,所以桑塔納的成本確實很高。當然了也不至于賣到18萬元的天價。
2、外匯緊張
由于桑塔納是進口零部件組裝的,所以需要大量的外匯來進口配件,但是在80年代的時候,國家的外匯十分緊張,國人只用錢買不到進口貨,還要使用"外匯券",它可以購買到人民幣無法買到的緊缺商品,因此老百姓也叫它“特權貨幣”,在黃牛手上,外匯券的價值要比同樣面值的人民幣高出30%。也正是因為外匯緊張,桑塔納的價格也就水漲船高了。
3、缺少競爭對手
那時候的國內,根本就沒有像樣的汽車,除了從國外整車進口的一些日本汽車以外,那時候的國產汽車羸弱不堪,根本生產不出像樣的車型,在這樣的情況下,桑塔納在當時的國內可以說是獨孤求敗,一下子就成為了高端車型的象征,同時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時候能買得起桑塔納的非富即貴,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上汽大眾有恃無恐,把桑塔納包括后來的桑塔納2000等車型,都定了一個天價。
4、通貨膨脹的影響
80年代中后期,曾經爆發一次比較大的通貨膨脹,人民幣大幅貶值,物價飛漲,那時候的國人為了不讓自己手里的錢貶值,都急著把自己的錢換成商品,1988年前后,開啟了全民大搶購,各大商鋪被一搶而空,而那時候桑塔納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當時的搶手貨,價格一漲再漲。
雖然說第一代的桑塔納引入到國內,有成本、外匯緊張、通貨膨脹等等原因的影響,但是上汽和大眾在定價的時候,肯定是也有一些提高利潤率的考慮的,而且就算是上汽大眾成立后,不斷推動大眾桑塔納國產化之后,桑塔納的很多零部件實現了國產,價格依然居高不下,90年代初,一輛桑塔納2000的定價接近20萬元,令人咋舌。用購買力來類比,可以說是比現在的蘭博基尼還貴。當然,不只是桑塔納一家,富康、切諾基、紅旗汽車也挺貴,但是開天價先河的,的確是大眾汽車。
桑塔納的天價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非常重要,否則,定價權永遠都在國外企業手中,想想看,如果沒有國產車,合資車的定價會有多高?途觀、翼虎加價提車的事情,才過去沒多少年而已。也許現在的國產車,確實在有些方面還不如合資車,但是沒它們,我們又開得起合資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