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額消費支出流向海外 日媒:消費者已“開竅”】日媒稱,中國今年1到6月的國際旅行收支赤字高達11萬億日元(約合5900億元人民幣),約為國內消費總額的4%。除了海外旅行,中國的消費資金還通過其他各種渠道流向海外。(參考消息網)
日媒稱,中國今年1到6月的國際旅行收支赤字高達11萬億日元(約合5900億元人民幣),約為國內消費總額的4%。除了海外旅行,中國的消費資金還通過其他各種渠道流向海外。
據(jù)《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24日報道,“請給我代購6000元的寶麗化妝品。”11月下旬,家住東京都內的中國主婦李琳(化名,32歲)的手機接到了上海友人的訂貨信息。包括手表、服裝、營養(yǎng)品在內的個人間交易一般無需繳納關稅,因而可以較便宜地購得海外商品。李琳有約300個客戶,冬夏打折季的月訂貨量能達到300萬日元,但她笑著說:“我這里算生意少的。”
常駐上海、熟悉中國經濟的西村朝日法律事務所律師野村高志說,“爆買”的背景是人民幣升值和中國仍然存在關稅壁壘等保護國內制造業(yè)的制度。
中國一方面優(yōu)待從事出口的外資企業(yè)、作為“世界工廠”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則通過高關稅保護國內市場。
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和董事長馬云認為,對消費開竅的中國中產階級已經達到3億人。逐漸富裕的消費者通過互聯(lián)網和口口相傳獲得各種信息。他們開始發(fā)現(xiàn),被保護在溫室中、逃避了國際競爭的中國企業(yè)生產的多數(shù)產品雖然便宜,但質量不佳。
食品安全事件和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令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商品嚴重不信任,進一步導致消費資金流向海外。
中國領導層提出將經濟增長模式由投資主導轉向內需主導的“新常態(tài)”戰(zhàn)略,以期實現(xiàn)持續(xù)、穩(wěn)定的增長。強忍陣痛開放國內市場,能否培育出產品令消費者滿意的企業(yè)?
3億中產階級施加的壓力在加大。
對于中國政府而言,要控制已經“翅膀長硬”的消費者絕非易事。但如果下調關稅,讓消費者在國內也能輕易買到進口商品,又會對本土企業(yè)的經營造成打擊。
國外“海淘族”正逐漸成為國內電商蓬勃發(fā)展的支點之一。資料圖